日前,工信部發布《水泥、化學原料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征求意見稿)》。據記者了解,針對化學原料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的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工信部計劃在發酵類抗生素/維生素制藥行業中重點推廣生物法制備抗生素中間體清潔生產技術、維生素C(VC)生產過程中溶媒回收、無機陶瓷組合膜分離和發酵廢水處理制備沼氣資源綜合利用等清潔生產工藝技術。
根據工信部要求,到2015年,這四大項技術的普及率要分別達到60%、70%、50%和40%。
近年來,我國制藥工業一直保持較快發展速度,但是,行業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同質化嚴重,深加工程度較低,下游產品開發滯后,產品鏈不完善。醫藥企業出口以初級、資源類產品為主,原料藥出口比重大,占總出口量的80%以上。
目前,化學藥品制劑和化學藥品原藥制造是我國醫藥工業的主要構成部分。然而,化學原料藥是制藥工業污染最重的領域,因此,加強該領域污染的治理至關重要。
力促節能減排
制藥工業污染治理的難度在于產品種類多,更新速度快,涉及的生產工序復雜,所用原材料繁雜,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原材料為有毒有害物質;工藝環節收率不高,一般只有30%左右,有時甚至更低,往往是幾噸、幾十噸甚至是上百噸的原材料才制造出一噸成品,從而產生大量廢棄物,并且廢物成分復雜。
隨著環境標準體系的完善,環保部門更加注重技術指導,在許多行業出臺污染物排放標準后,會配套出臺具有最佳可行性的技術政策。這些技術往往在國內已經有成熟應用,對企業來說,找到正確的技術路線,能大大減少治污壓力。
在本次征求意見稿中,四項技術的優勢都得到了明確的闡釋,這幾項技術都有望大幅度地實現節能減排。
如生物法制備抗生素中間體清潔生產技術適用于β-內酰胺類抗生素關鍵中間體生產。采用該技術噸產品可減少COD產生6.5噸,節標煤14噸。
當前該技術在行業中普及率僅約為30%,潛在普及率80%,預計2015年普及率可到60%左右。按行業年產量3600噸7-ACA計,年減少廢水排放43.2萬噸,減少COD產生2.28萬噸,消除6種有毒原材料使用,年節電、節蒸汽折合標煤5.16萬噸,年經濟效益增加3.96億元。
而與重要的VC產業密切相關的溶媒回收新技術也將被重點推廣。據記者了解,采用該技術噸產品可減少COD產生0.26噸。該技術目前在行業中普及率約為35%,潛在普及率90%,預計2015年普及率可到70%。按行業產量14萬噸計,年回收溶媒4萬噸,減少COD產生3.7萬噸,年經濟效益增加1億元。
無機陶瓷組合膜分離技術適用于各種制藥工業生產過程的分離、精制與濃縮,尤其是發酵類制藥。該技術目前在行業普及率約為20%,潛在普及率70%,預計2015年普及率可到50%。按行業產量10萬噸計,年減少COD產生10萬噸,節標煤137萬噸,年經濟效益增加10億元。
專門用于處理廢水的發酵廢水處理制備沼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適用于有機物質含量較高的發酵廢水等的污水處理與綜合利用。該技術目前在普及率不足10%,潛在普及率80%,預計2015年普及率可到40%。按行業產量16萬噸計,年減少COD產生16.8萬噸,節標煤3.06萬噸,年經濟效益增加6400萬元。
推廣更需制度保障
目前,我國化學原料藥產業的發展基本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環境污染換取高速發展,這嚴重制約了我國制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業內專家指出:“清潔生產技術已被認為是工業界實現環境保護,同時保持競爭性和可贏利性的核心手段之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重視。在我國制藥工業中推廣清潔生產不僅可以解決環境污染嚴重的難題,而且可以提升企業和產品的公眾形象,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以促進我國的可持續戰略。”
雖然我國很早就推出了《清潔生產促進法》,但是絕大多數清潔生產審計案例仍然側重于從廢物審計的角度尋求替代方案的產生,使企業過分關注于“低懸的果實”和針對污染源的“邊角”技術,而忽視了真正的技術革新。
有業內專家分析,清潔生產實際上未必產生阻力,而是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由于對生產全過程進行控制和優化,資源的利用度和產出率大幅提升,而能耗、產品成本都會下降。
有相關企業人士建議,在推廣技術的同時,國家應該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產的政策法規體系。清潔生產應屬于企業志愿行為,但由于部分企業的清潔生產意識相對較低,如果國家在《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基礎上,制訂清潔生產激勵和懲罰政策,不僅能有效地推動清潔生產的全面實施,而且可進一步提高清潔生產的實施效果。
此外,有原料藥生產藥企人士指出:“為了減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壓力,國家可以建立清潔生產周轉金,通過籌集一定的資金,可進一步促進清潔生產工作。因為國內許多企業盡管對清潔生產有一定的認識,并非常愿意實施清潔生產方案,但由于無法籌集資金而不得不放棄或推遲實施時間。”
文章相關鏈接:大河水網:http://www.taobaot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