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上海調整居民水價,并首次實施階梯水價制度。
今年上半年,武漢、遵義等多個城市已上調水價或舉行了聽證會。作為環境產業的一部分,業界和投資者都預期水價會逐漸提高,更反映其真實成本。
階梯水價蔓延
此次上海將居民階梯水量劃分為三級,分別為每戶每年0~220立方米(含)、220~300立方米(含)以及300立方米以上。第一、二級水量分別覆蓋了85%、96%的居民用水量。
三級階梯水量的綜合水價分別為每立方米3.45元、4.83元和5.83元。其中第一階梯的綜合水價比現行的單一制水價提高了0.65元,增幅為23.2%。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曾對記者稱,資源性產品按照資源稀缺性都有漲價的空間,政府需要在漲價之外通過出臺措施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進行一定的補貼。階梯價格制度被認為能滿足這些需求。
早在2000年,有關部委就明確提出要“提高城市供水價格和污水處理費標準,適時推進階梯式水價和兩部制水價制度,促進節約用水”。今年5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在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
從2006年起,寧波、南京、蘇州等城市陸續實行了階梯水價改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2012年6月曾表示,當時中國36個大中城市中已經有17個城市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
階梯水價執行需要付出成本,即“水表出戶、一戶一表、計量到戶”。執行階梯水價的城市也遇到水表出戶增加費用、戶均人數差別太大等難題。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對記者稱,實行階梯水價的成本過高,而且每戶人數差別大界定難,在國際上也一直存在爭議,通過階梯水價制度實現的節水量也非常有限,需要慎重考慮。不過從目前形勢看,階梯水價制度還在逐步蔓延。
上海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將加強對供排水行業的成本規制,實行成本信息公開常態化,供水企業要每年定期公開供水成本,廣泛接受社會各方監督。
上海水價聽證會前,上海市屬供排水企業公布了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2010~2012年經營情況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顯示,2012年上海市屬供水企業凈虧損為2.68億元,折算后約0.15元/立方米;上海市排水企業凈虧損為4.26億元,折算約0.36元/立方米。此外,配合國家提高水資源費的要求,2013年上海市屬供水企業新增成本折算0.54元/立方米;上海市屬排水企業新增成本折算約0.14元/立方米。
目前上海供水成本主要由原材料、電費、管網改造、財務費用四方面組成,其中電費、管網改造投入支出較多,債務融資成本較高。上海城投公司統計顯示,上海供水企業負債率達到64.8%。
價格體系應調整
一般認為,水價上漲供水企業直接獲利,供水企業是市政公司,政府支出將減少。但這種看法并不全面。
目前居民水價由四部分組成:制水成本、代收污水處理費、隱含的水資源費、調水費。四部分在水價中占比不同,收費的主體也不一樣。傅濤稱,這其中只有制水成本,也就是供水費是支付給供水企業的。
污水處理費一直是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污水處理廠一直不是污水處理費的征收主體,污水處理費由自來水公司為政府代收,政府再以污水處理服務費的方式支付給污水處理廠。
我國的污水處理費征收力度較低,導致污水處理不徹底。傅濤分析,污水處理費要漲50%左右才能滿足需求。但當前代收的征收體制下,污水處理費上漲會讓自來水公司承擔輿論指責。
水資源費的征收是水資源有償使用的體現。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水資源費將平均上調36%。傅濤分析,水資源費計入水價客觀上也提高了水價,未來水資源費的上調將給供水企業帶來更大壓力。
傅濤建議,水資源費應當實行水價外征收,有利于減輕供水企業的壓力,同時幫助公眾更清晰地了解水價。同時,將水價的四個部分都推到臺前,嘗試公開,讓居民看到更清晰的成本。此外,傅濤還提議,因為各地取水成本不同,應該將原水費等都體現在臺前,讓居民看到更清楚的“水賬”,現行的政策下等于供水企業承擔了指責,低水質也得不到實質性提高。
傅濤的團隊研究顯示,供水行業近15年平均收益率都在15%以下,很多公司虧損,公眾認為作為公共服務水價不能上漲,政府認為供水企業可以維持運營,因此水價上漲難、政府補貼力度又不夠,造成供水企業資金短缺,無法進一步提高水質和服務水平,所以造成供水行業陷入了“低質低價”的怪圈。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此前的統計,中國目前城市自來水廠中,約有30%虧損運營,污水處理費征收不到位,造成1/4的污水處理廠面臨虧損。
傅濤提議,未來我國的供水價格體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建立合理的平均成本識別體系,通過調查研究,得出每個自來水公司平均成本,利用成本體系支撐由成本推導價格的手段。
二是提出新的水價模型,根據每個地區水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可達到的服務水平,包括水質、水壓、覆蓋度等,并考慮公眾的承受力,充分研究制定模型,用此來確定價格,拋開成本!大河人家】